又是一年毕业季,安徽艺术学院的毕业生们收到了来自师长们的特别心意。这些承载着深情厚谊的礼物,既是学子们艺术求索路上的珍贵印记,更是扬帆起航时的温暖助力。
设计学院张书佳:把匠心爱心藏进纸艺里
“张老师,这四年您的悉心教导和温暖关怀,我会永远铭记在心。”毕业季的骄阳下,因工作遗憾缺席毕业典礼的杜家宜在领取老师张书佳送的毕业礼物时满怀感恩地说。
“本以为我的大学生涯会以这样仓促的方式落幕了,但是没想到张老师特地在我工作之余,邀请我回到学校,不仅送给我她亲手设计的杜邦纸书包,还专门为我借来了学士服,让我弥补了毕业典礼未曾拨穗的遗憾。这份毕业礼物,让我感受到了被学校、老师牵挂祝福的感觉。”说起这句话时,杜家宜的脸上洋溢着止不住的感动与幸福。她轻轻拍了拍怀里的书包,笑道:“以后它每天会陪伴我通勤,就像带着老师的那份期许和祝福,让我感受到未来前行的动力。”
张书佳——这位集省级教坛新秀、省级影视动画专业“高级双师型”、校级教学名师等荣誉于一身的设计学院副教授,不仅以其深厚的专业造诣教导着每位学子,更指导学生斩获多项国家级赛事大奖。但比起这些光环,更让学生们铭记的,是她春风化雨般的育人方式。
杜邦纸书包是张书佳专门为毕业生精心设计的一份礼物,融合了安徽艺术学院特色与学生回忆。书包的正面定制了薄荷绿“安艺正青春”字样,她希望同学们能够如这个图标一样,青春无限,活力无限,勇敢地往前闯。书包上的挂牌则采用了校徽、学校门牌、学校南门310公交站牌来进行设计。
张书佳设计的杜邦纸书包
“毕业生面对未来时难免会感到迷茫。”她微笑着说,“我希望这份小礼物能让他们知道,母校永远是你可以回望的港湾,也是你勇敢前行的底气。”
实际上,这份温暖的毕业礼物并非偶然。自2020年入职安徽艺术学院以来,张书佳的“毕业礼物计划”已经温暖了三届毕业生。每一份精心挑选的礼物背后,都藏着她对学子们独特的期许与祝福。
这些看似简单的礼物,像一座座无形的桥梁,将师生的情感紧密相连;又如一盏盏温暖的明灯,照亮毕业生们前行的道路。2025届杜家宜、王嗣等同学收到的杜邦纸书包,2024届马艺萍、王静洁等同学收到的小熊,2021届殷俊、任仪等同学收到的明信片、标签、书本,都是这份教育情怀的最好见证。正如杜家宜所说,离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被珍视的幸福感——这大概就是母校最好的“设计作品”。
美术学院罗守俊:把温情技艺藏入丹青里
6月24日,安徽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5届中国画专业学生肖梦楠的毕业作品《引江济淮》荣获第二届安徽省大学生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这幅作品的诞生,包含着一段关于师生情、家族记忆与艺术坚持的感人故事。
2024年5月,正值大三下学期的肖梦楠在老师罗守俊的《山水创作》课程上,萌生了一个特别的创作构想。她希望将母亲年轻时参与家乡抗洪筑坝的经历融入画作,以此致敬老一辈建设者们。后在罗守俊的悉心指导下,这个构想最终升华为以“引江济淮”这一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为主题的创作项目。
“罗老师提议采用‘一景一图’的拼接形式,这样既能展现工程的宏大规模,又能细腻刻画局部细节。”肖梦楠回忆道。为了获得第一手的创作素材,她专程前往工程合肥段实地调研,亲眼目睹了“河上有河,船上行船”的壮观景象。
“站在大坝旁,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年轻时参与建设的场景。”肖梦楠动情地说,“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劳动力都积极投身于抗洪修坝。我想通过这幅画,不仅记录这项伟大工程,也致敬母亲那一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罗守俊把她的专业、敬业、爱心融入到对肖梦楠的创作指导中。她们反复揉纸、设色、打磨细节,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最终,作品如期完成——画面上,工程的壮阔与温情交织,每一笔都凝聚着肖梦楠对历史的敬意与对亲人的思念。
毕业展上,肖梦楠为罗守俊献上一束鲜花,并附上手写祝福:“幸得美人师,润我细无声。愿师韶华,常如初见。岁岁安康,喜乐长安。”这份师生情谊也延续到了艺术传承中,罗守俊赠予她一支毛笔,鼓励她继续在绘画道路上深耕。教育的温度与艺术的未来,在这支毛笔中悄然延续。
罗守俊送给肖梦楠的毛笔
崇德尚艺的教师们:把真情实感藏入祝福里
像张书佳、罗守俊一样,在安艺毕业季,这样暖心的师生故事比比皆是。专业教师、辅导员不仅倾囊相授,更以独特的方式为毕业生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让专业精神与师生情谊在别离时刻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传媒学院辅导员丁翔别出心裁地为班里每位学生定制了刻有姓名和毕业快乐的饮料。“毕业应该是快乐的。”丁老师笑着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像这罐饮料一样,留下的是快乐的美好回忆,带走的是青春的活力与激情。”
丁翔定制的带有学生姓名的饮料
在临别之际,音乐学院声乐教师单泓斐和2025届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潘文静相约共同录制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动人的旋律不仅唤起了人们对于师道传承的共鸣,更诠释了教育最本真的意义。“这首歌承载着我对教育传承的期许。”单老师深情地说,“作为毕业礼物送给学生,希望同学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记住在安艺的美好时光,并将音乐之美传递给更多的人。”
单泓斐与潘文静共录一首歌
在这些温暖的故事背后,是安艺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他们用专业知识浇灌学生成长,用真情实感温暖离别,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崇德尚艺 知行合一”的校训。(李欣悦)